在现在信息发达、考研太卷的情况下,保研的好处早已不是秘密:不用挤考研的独木桥,比考研容易拿到更好学校的录取通知书,甚至毕业后就业都会得到更高的起薪。
但是在现实中,我们总能发现一个现象——普通家庭的孩子似乎总是与保研名额擦肩而过。这并不是说在一个学校上学的两个同学在天赋上有多么大的差异,更多是其实是信息差。
今天就来分析分析普通家庭学生最容易踩的3个坑:
1、大一大二“躺平”
“保研是大三的事”,这句话害了太多普通家庭的学生。
来自县城的小林就是典型例子。他网上找攻略经常刷到“大学及格就行”“60分万岁”的言论。于是他把精力都放在兼职和社团上,成绩只要及格就行。直到大二下学期,辅导员在班会上提了一嘴“保研要看前六个学期的综合成绩”,他才猛然惊醒——自己前面几个学期的平均分在专业排到30名开外,而保研名额只有5个。
更残酷的是,决定保研排名的重点基础课程,基本集中在最容易被忽视的大一大二。大学数学、英语、专业基础课这些学分高、难度大的课程,成绩一旦拉开差距,大三想要拉分,难度很大。
展开剩余69%反观那些有保研意识的学生,从入学第一天就开始规划。以专业第一的成绩保送985院校同班同学王萌就是这样一个例子,从大一第一学期就每门课都要争取 90 分以上,最后保研成功,而小林只能加入考研大军。
2、躲着导师走
很多普通家庭学生的心态还停留在初高中,认为主动找老师沟通除了学习之外的东西就是太功利,成绩一般的同学则觉得老师会嫌弃他。但他们不知道,保研战场上最核心的竞争力——科研和竞赛经历,需要和老师沟通才能有所收获。
很多竞赛只有老师的指导下才能完善,才去参加相应的比赛,有些竞赛明确要指导老师带队参赛;说到科研经历、发表论文,大一大二不要说发论文,没有老师带着,连实验都做不了。
大学导师的课题资源、学术人脉都是公开可查的。就像某学校机械系的李教授,每年都会在系里公告栏贴出课题招募信息,明确写着“欢迎本科生参与”。可真正敢去敲他办公室门的普通家庭学生少之又少。
更现实的是,没有科研经历,不要说在面试官眼里你优不优秀,在进行综合排名确定保研名额时,成绩差不多的情况下,有论文和竞赛奖状的同学逆风翻盘获得保研名额的可能性大大提高,而这些论文和竞赛,90%都来自导师的指导。
3、不知道“加分规则”
25年保研政策的变化,又一次把信息差的残酷摆到台面上。比如新规规定:志愿服务时长从80小时增至120小时,优秀调研报告可加2分,国际组织实习加4分;“互联网+”国赛金奖加10分,银奖加6分,“挑战杯”国赛特等奖加8-12分,省赛一等奖加4-6分。这些加分政策对于普通家庭学生来说是非常好的政策,但是由于他们不知道,往往会错过这些信息,从而错过保研。
这些加分规则都是写在各校研究生院官网、教育部文件里的公开信息。只是那些从小被教育“埋头读书”的学生,往往缺乏主动搜集信息的意识,而前期也不知道去哪里找这些资料。
打破差距的关键,藏在“主动”两个字里
保研从来不是“学霸的专属游戏”,而是一场需要提前规划、主动争取的信息战。普通家庭的学生要想突围,不仅需要成绩优秀,还要学会主动找政策,主动找老师参加竞赛、科研。
不知道去哪里找就去问辅导员,问学长学姐,只有主动才有可能成功。
后记
一定要放弃高中养成的等着被老师追着喂,等着学校通知的思维,主动去问、主动去搜集才有可能达到目标,进入大学就是进入了一个小社会。
最后再强调一次,保研的机会从来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留给那些愿意打破思维局限、主动出击的人。
还有什么想了解欢迎在评论区一起交流~
发布于:北京市股票十倍杠杆正规平台有哪些,加杠杆怎么炒股,股票开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