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居开国大将之首。
建国后仕途为何不顺?
陈赓一句话阐明原因。
陈毅曾对粟裕给予高度评价,称其作战时:“屡出奇兵,越战越精妙。”作为我国开国十大将军之首,粟裕在军事指挥才能上堪称卓越。他所指挥并取得胜利的淮海战役,更被毛主席誉为解放战争的三大转折点之一。
自国家成立至今,粟裕的生平事迹我们均有所了解。他战功赫赫,但在1955年获得军衔时,并未晋升为元帅,而是被授予了大将头衔。提及解放军中战斗力最强的将领,许多人首先想到的或许是粟裕。然而,建国后他的政治生涯却颇为坎坷,这究竟是什么原因所致呢?
粟裕以其卓越的军事天赋著称,尽管未曾受过正规军校培训。早年,他与其他学子一样,在新型学堂中学习,并积极投身学生运动。然而,正是通过实战磨砺,粟裕才逐渐展露惊世军事才华。正如无人能一蹴而就,粟裕同样是从基层士兵起步,逐步晋升为将军的。
初入红军之际,粟裕仅担任警卫班的班长。随着战事的推进,他不断丰富实战经验,钻研作战策略。凭借其卓越的战绩,粟裕的军职逐步提升。至1929年,他更是荣升为我军某部的参谋长。
实则,粟裕将军对于职务的级别和荣誉的多少并不甚介意,反之,他表现得极为谦逊,对功名利禄这类身外之物持淡泊态度。抗战胜利之际,党组织对驻守华中地区的新四军进行了改编和整训。在此过程中,中央决定任命粟裕与张鼎晨为正副司令官。粟裕在得知这一消息后,多次向中央请示,认为自己才干不足以胜任此职,反而不断赞誉张鼎晨的能力,坚信他的能力胜过自己,理当担任正司令一职。
此等谦逊之举,给众多干部与同事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粟裕的谦逊并非矫揉造作,而是源自内心的真挚。身为淮海战役的战略构想者,在战役即将启动之际,党中央对总指挥的人选犹豫不决。此时,毛主席认为粟裕是此战略的提出者,理应担此重任。然而,粟裕却自认非总指挥之材,反而力荐陈毅出任总指挥。
在粟裕将军的心中,战功与荣誉并非首要追求。对他而言,能够将个人的见解与策略贡献于军队,并获得中央的肯定,助力部队赢得胜利,才是他最深切的愿望。他不仅才华横溢,更是谦逊有礼,对部下关怀备至,因此在军中赢得了众多士兵的敬爱与拥护。
自国家建立以来,曾在战场上建立赫赫战功的粟裕将军,其政治生涯并非一帆风顺,反遭诸多挑战。这究竟是为何?自苏联归国后,粟裕将军被委以重任,担任军队总参谋长,这一组织安排使得他深感肩负的责任愈发沉重。
在我国国防体系构建的过程中,粟裕将军贡献颇多,屡献良策。彼时,彭德怀元帅已被中央委以军委重任。就任军委之后,彭德怀更是破格提拔其老部下黄克诚担任副参谋长一职。在探讨国防建设议题时,粟裕与彭德怀两位将军间偶有争执与分歧,由此引发了一些矛盾。
粟裕主张预先筹备数支军队,部署于全国若干关键军区,以保持战略上的机动性。这些军队虽不纳入常规军区的编制体系,但仍需接受军区的指导,充当预备力量,以应对突发情况。而彭德怀则持不同意见,他认为无需此举,解放军实行统一指挥,战时可根据需要随时从各部队中抽调兵力。
面对彭德怀的异议,粟裕亦表达了个人的见解。他认为,这种未雨绸缪的策略,能够在战争爆发后,确保各军区作战计划的连贯性,并提前部署兵力,避免战争初期因突发状况而导致的失误,进而丧失战略主动。
此事件亦在两人间引发了争执,另有一事更添误会。1957年,粟裕作为中国军事代表团的一员,赴苏联进行访问与学习。在苏联期间,他特地向苏联军部索取了一份关于国防部与参谋部职能区分的资料。粟裕此举缘由,与当时的一些特定情况密切相关。
粟裕当时供职于参谋部,而彭德怀身为国防部部长,其职责归属于国防部。粟裕曾多次强调,应明确划分参谋部与国防部的职责边界。然而,彭德怀却坚持所有对外文件的署名均应以国防部名义进行,这使得二者在职责划分上早已出现分歧。因此,粟裕的这一举动更让人疑心他在斤斤计较于某些小事。鉴于与军中部分领导层的矛盾,粟裕的建言和观点也就难以得到认可。
自1958年起,党内兴起了一股对教条主义的批判浪潮。粟裕亦不幸卷入其中,然而,他个性刚强,不愿吐露违背良心的言辞。因此,他一边进行自我反省,一边进行辩解,这样的做法反而使得他的境遇愈发岌岌可危。
“历史上有两种人常遭人冷落,一类是坚持实事求是、不随波逐流的,另一类则是功勋卓著的。你恰好兼具这两种特质,又怎能不受到排挤呢?”
陈赓与粟裕间的深厚情谊,从陈赓能对粟裕直言不讳便可窥见一斑。即便在他人劝解下,粟裕依旧坚守己见,未曾动摇。尽管妻子屡次相劝,希望他收敛个性,粟裕却坚定回应:“身为一名军人,对国家贡献和建言献策乃分内之事。若因未及时建言而致国家受损,那责任应由谁来担当?”
粟裕与陈赓关系密切。
两大将相交莫逆,
粟裕曾主动为陈赓承担责任。
在三年解放战争的风云激荡中,陈毅元帅曾身兼华东野战军与华中野战军司令的重任。一次,他向毛主席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在我看来,我党自成立以来,杰出的军事家数量并不算多。然而,近期如粟裕、陈赓等人才接连崭露头角,他们前途无量,必将与彭德怀、刘伯承、林彪等杰出将领一同并肩作战,共创辉煌。”
“所言极是,我完全赞同。”
在陈毅元帅及毛主席眼中的“五虎将”阵容中,彭德怀、刘伯承与林彪三位将领最终均荣获了元帅的尊称。至于余下的两位,其境遇则显得尤为独特。
诚然,从职位与资历上比较,他们与之前的三大元帅存在一定差距。然而,若仅以军事才能与战功而论,这两位将领却毫不逊色。他们正是赫赫有名的开国十大将——陈赓与粟裕。
实际上,这两位将领不仅在解放战争时期建立了赫赫战功,战果丰硕,而且在新中国成立后爆发的抗美援朝战争中,毛主席及党中央在选拔对美作战志愿军的统帅时,他们同样被纳入了考量范围。
在彼时,共有六位将领具备指挥大规模兵团作战的资质与能力,他们率领志愿军赴朝鲜战场,分别是彭德怀、林彪、刘伯承、徐向前、粟裕以及陈赓。在这六位经验丰富的指挥官中,唯有粟裕与陈赓二人担任大将军衔,而其余四位均为元帅。
那么,在十大将中,战功最为卓越的粟裕与陈赓两位将领,他们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呢?
陈赓与粟裕,二人性格迥异。在解放战争期间,粟裕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而被誉为“战神”。其性格特征,实则与解放军另一位杰出将领林彪有着诸多相似之处。
二人皆身形瘦削,寡言少语,平日里不沾烟酒,除了专注工作,鲜少与人闲聊。性格偏向沉默内敛,最乐此不疲的是沉浸于地图的探究。至于个人业余爱好,几乎可以说是不存在。
陈赓则迥然不同,他反应机敏,谈吐幽默,胸怀宽广。正因如此,陈赓的人脉极广,与众人皆能成为好友。他的儿子陈知非也曾回忆说,父亲陈赓尤为擅长与人开怀玩笑。
陈赓的玩笑对象甚至涉及到了毛主席。在抗战时期,毛主席曾在延安陕北军政干部大会上发表演讲。正当毛主席在台上慷慨陈词时,陈赓突然起身,在众人注视之下,他径直走上主席台,拿起毛主席桌上的茶杯,一饮而尽。喝罢,他笑着对毛主席说:“口渴了,借主席的水润润喉咙。”
陈赓此举,引得台上台下齐声大笑,毛主席亦不禁露出欢愉的笑容。
另有一次,陈赓与陈锡联一同造访朱老总的府邸。恰逢此时,陈赓的目光被朱老总住所旁的一株苹果树所吸引。树上的苹果挂满枝头,色泽诱人,陈赓不禁垂涎欲滴。随即,他与陈锡联商议,决定将树上的苹果尽数采摘,随后,陈锡联负责敲响门扉。
朱老总甫一现身,陈赓便故作惊愕地感叹:“哎呀,老总,您家的果实真是熟得透顶,竟然掉落一地!”朱老总性格豁达,尽管心知肚明这二人的小心机,仍是不拘小节,挥了挥手对陈赓说道:“那就尽管拿去享用吧。”此言一出,正合陈赓与陈锡联之意,两人喜出望外,欢快地抱起果子一路小跑回家。
陈赓以其诙谐幽默、喜好玩笑的性格而闻名,在党内几乎无人不知,被誉为“开心果”。他的个性与沉默寡言的粟裕形成鲜明对比。尽管如此,他们两人并未因性格的差异而疏远,反而关系亲密,交情深厚。
陈赓,生于1904年,比1907年出世的粟裕年长三岁。然而,在入党时间上,陈赓却领先于粟裕。早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的第二年,即1922年12月,在毛主席、蔡和森等人的感召下,陈赓便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自黄埔军校正式成立,1924年5月,陈赓毅然投身其中,成为该校一期学员,被誉为天子门生。由此,陈赓不仅拥有悠久的党龄,更是一位出身纯正、接受过正规军校教育的杰出将领。
粟裕则截然不同。他未曾有缘如林彪、陈赓那般踏入军校之门。他的军事才华,与毛主席无异,完全是历经残酷战火,自学而成。
粟裕与陈赓的相识,始于南昌起义那波澜壮阔的时刻。他们共同参与了这场标志着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第一枪的起义。彼时,粟裕身负重任,担任起义总部的警卫班班长,而陈赓则官至营长,职位略高于粟裕。
尽管起义的队伍众多,而他们二人均仅担任低级军官,因此在南昌,他们并未得缘相见,亦未曾有缘结识。在南昌起义部队撤离南昌,转战各地的征途中,他们竟然巧合地都遭遇了伤病。
陈赓的运气颇为不佳,在起义军南征广州的征途中,他于会昌一役中不幸身受重伤,险些命悬一线,几近死亡边缘。
潮汕之战受挫后,陈赓毅然决然地脱离了部队,历经重重磨难,秘密潜入党中央所在地上海进行疗伤。伤愈后,陈赓选择留在上海,更名为王庸,加盟了赫赫有名的中央特科,自此投身于隐蔽战线的领导工作。
此后,陈赓的经历愈发波折。1931年9月,他受中央委派,奔赴鄂豫皖苏区,先后在红四方面军中担任团长以及红12师的师长等要职。
正因身处红军队伍,陈赓得以充分展露其卓越的军事天赋。在鄂豫皖苏区的战斗序列中,他率领部队屡建奇功,开始在军事斗争的舞台上崭露头角。
陈赓的命运似乎总是多舛,在与国民党军队的激战中,他于新集西北的胡山寨战役中不幸身受重伤。鉴于当时红军的医疗条件颇为简陋,他不得不暂时告别队伍,再次潜入上海寻求秘密治疗。
尽管粟裕在前往广东的征途中亦不幸受伤,但其伤势相对轻微。于是,他得以继续留在部队中,并最终与朱德一同登上了井冈山。
然而,自投身朱毛红军队伍以来,粟裕的命运亦变得多舛。尽管在中央红军中,他显露出了非凡的军事天赋,却屡遭重伤之苦,这严重影响了其军事才能的充分发挥。
这正是粟裕与林彪一同踏上井冈山,导致他们在红军内部地位出现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粟裕因屡次受伤,不得不频繁离队休养,而频繁的受伤也影响了粟裕充分施展其军事才能的机会。
1933年五月,历经辗转于上海及鄂豫皖苏区,陈赓终于抵达中央苏区,与粟裕相聚,并肩负起红军步兵学校校长的重任。与此同时,粟裕担任着红七军团的参谋长一职。
然而,战事频仍,尤其是第五次反围剿的局势异常严峻,他们二人虽名声远扬,却始终未能谋面。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踏上长征之路时,粟裕早已与寻淮洲等人一同率领红七军团,作为抗日先遣军,告别了苏区。
陈赓随红军队伍踏上了长征的征程,最终抵达陕北,自此,他与毛泽东的距离愈发遥远。
同样因为这个原因,在8年抗战之中,担任八路军第129师第386旅旅长的陈赓一直战斗在华北地区,而在新四军中的粟裕,则一直奋战在华中、江苏一带。两个人还是没有机会见面。
陈赓与粟裕的初次见面,正是在解放战争的烽火岁月中。
1946年6月,国民党发动大规模军事行动,针对中原地区的解放军展开攻势,从而引发了国共间的第二次内战。在这场解放战争的早期阶段,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的实力对比极为悬殊。国民党拥有430万装备精良、得到美国援助的现代化军队,而共产党方面则仅有120万装备简陋、以小米步枪为武器的战士。
即便如此,在毛主席英明领导下,经过8个月的激战,解放军接连击溃国民党军70余万之众,成功抵御了国民党对解放区的全面攻势。
在解放战争初期,陈赓与粟裕均展现了非凡的英勇与才智。陈赓指挥部队,成功击溃了胡宗南所部“天下第一师”的整整一个旅。而粟裕的战绩更显辉煌,他不仅连续赢得数场关键战役的胜利,更在孟良崮一役中,一举歼灭了国民党五大王牌军中的首支——整编74师。
在解放战争的第二个阶段,即战略反攻的关键时期,毛主席精心策划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规模反攻。彼时,毛主席毅然将战场转移至国民党统治区域,紧接着,于1947年巧妙地部署了三路大军,形成品字形阵势,向中原地区发起了挺进。
彼时,除却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刘邓大军之外,另有陈赓指挥的陈谢兵团与粟裕所率的华东野战军两支劲旅,分别肩负着挺进豫西与豫皖苏的重任。
正是在毛主席这一战略规划的指引下,粟裕与陈赓分别率部协同作战,于中原展开辗转战事,进而成为战略反攻阶段解放军扭转战局的关键力量。
在解放战争时期,尽管陈赓并非野战军的最高军事指挥官,而仅仅是担任一个兵团的司令员,然而,凭借其非凡的军事才能,毛主席习惯性地将陈赓视作一个独立的方面军来运用,且直接受中央军委的调度指挥。
1947年12月,在毛主席的精心部署下,并肩作战的陈赓与粟裕两位将军终于得以相见。彼时,为了挫败蒋介石先发制人、意图击溃刘邓大军于大别山的企图,毛主席亲自下达指令,命粟裕与陈赓率领的部队联合行动,“沿平汉路南下,直指武汉”。
为了便于调度指挥,毛主席特别下达命令,指派粟裕统一领导两支队伍。于是,陈赓便成为了粟裕的直接部属。
两军集结完毕后,在粟裕的英明指挥下,我军发起平汉等多场战役,成功攻克了包括许昌在内的50余座重要城镇,一举粉碎了国民党的战略布局。
陈赓与粟裕相见,顿时情投意合。陈赓感慨道:“闻名不如见面,昔闻粟裕英名,今日一见,果然非凡。”粟裕依旧保持着平日的谦逊,直言陈赓非凡之才。
两军汇合后,双方军事首长之间关系和谐融洽。例如,在赢得战斗并分配战利品的过程中,两支部队非但未曾因战利品分配而产生争执,反而相互礼让,体现出极高的团队精神。
陈赓与粟裕二人不仅性格相契合,在军事指挥上也展现出惊人的默契。以淮海战役为例,在围剿黄维兵团的双堆集一战中,面对国民党坚固的防御工事和强大的火力,解放军的进攻遭遇了挫折。陈赓在率部参战的过程中,迅速借鉴了粟裕在围剿黄百韬兵团时的战术,将原本的野战攻击转变为近迫作业,以此应对敌方的严防死守。
在这段期间,尽管有人催促加速攻势,然而,对战场态势掌握得最为透彻的陈赓并未更改作战策略,仍旧坚持实施逼近战术。这种战法亦赢得了粟裕的赞同与全力支持。最终,黄维兵团被彻底消灭,解放军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新中国成立之际,鉴于粟裕在战争岁月中取得的卓越战绩,毛主席于1951年9月作出决策,将粟裕调至总部,任命其为解放军副总参谋长。
然而,当周总理与朱老总将中央及毛主席的指令传达至粟裕时,这位向来谦逊的将领却主动提议让陈赓接任副总参谋长的职务,因为他坚信陈赓的才干胜过自己。尽管这一建议并未获得批准,却足以彰显粟裕对陈赓杰出才华的深切认同和尊重。
在出任副总参谋长并主管作战事务之际,粟裕依旧没有忘记陈赓。彼时,人民解放军迫切需要创办一所高规格的军事工程学院。对于这所学院的院长人选,粟裕毫不犹豫地指定了陈赓。
鉴于这一情况,粟裕特地向上级领导毛泽东提出建议,请求将正在朝鲜前线作战的陈赓将军召回国内。这一提议得到了毛泽东的赞同。于是,陈赓将军迅速从朝鲜战场返回,荣任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亦即哈军工的首任院长。
1954年10月,粟裕履任总参谋长之职,陈赓则同时兼任副总参谋长,共同组成了坚实的领导团队。粟裕对陈赓的才华深信不疑,对他更是给予了极高的信任。
粟裕不仅将自己在任副总参谋长时期所负责的作战事务交由陈赓接手,而且在他因事缺席总参谋部时,时常委以陈赓代理总参谋长的重任,让他代为主持日常工作。
甚至,粟裕曾主动为陈赓承担责任。恰逢中苏关系亲密之际,一次,粟裕倡议总参谋部邀请苏联专家共进晚餐。与此同时,许世友所领导的华东军区提交报告,请求对一师部队予以表彰。
新华社拟对外公布此消息,然则,依照既定规程,此类报道须先行接受审查。于是,新华社拨通了作战部的电话。遗憾的是,彼时作战部的代部长王尚荣及其同僚正忙于款待苏联专家,王尚荣便指示新华社将新闻稿转送至陈赓副总参谋长处,以便其审阅。
“既然作战部已审阅,那就足够了。”
新华社遂于次日公布此则消息。然而,阅毕该报道后,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刘少奇即刻致电粟裕,指出:“中央军委已有明令,对于师级及以上单位的表彰,唯有军委享有此等权限,大军区级别无权予以批准。”他要求粟裕调查其中的缘由。
在洞悉了事件的来龙去脉后,陈赓主动表示愿意承担相应责任。然而,粟裕并未让陈赓及其同仁承担压力,他坚定地说:“身为总参谋长,责任应由我来承担。”
最终,此事圆满解决,刘少奇副主席在了解事情始末后,称赞道:“你们的这种精神值得肯定,今后只需留意即可。”
粟裕同志担任总长之际,堪称总参的黄金时期,亦是我个人心情最为愉悦的时光。事实上,这也正是军队建设达到巅峰的时期。
“难道粟裕真的不懂军事?那么,我国又有谁能称得上是军事天才?请他现身说法,让我开开眼界。”
1961年二月,当粟裕在上海休养之际,他与陈赓得以抽出充裕的时光促膝长谈,两人的交流亦颇为频繁。然而,命运多舛,仅过月余,陈赓因心脏病突发不幸离世。粟裕悲痛欲绝,即便身体尚未完全康复,也毅然决然地前往医院,送别了挚友陈赓最后一程。
陈庚爱开玩笑。
独不与粟裕嬉笑。
陈庚性格开朗,善于开怀大笑,就连在毛主席和朱总司令面前,他也敢开个玩笑。然而,有一个人,他却在对方面前显得格外慎重,很少轻松玩笑,总是以庄重严谨的态度相待,那就是粟裕。
粟裕战功卓著,声名远扬,陈赓早已听闻其“盛名”,却始终无缘一晤。
1948年,刘邓大军勇猛地踏入中原腹地,陈赓将军闻悉粟裕将军即将抵达,便特地一大清早就赶到现场,热切期待一睹这位传闻中的“战神”的风采。
当日的会面,陈赓一见粟裕便热情地迎上前去,紧紧地拥抱住他,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久仰大名,今日有幸得见,果真名不虚传,战神的风采当之无愧!”
尾随其后的华东野战军副参谋长刘先胜,一眼便察觉到了其中的不妥。这位与粟裕并肩作战,历经东征北战数十载的得力助手,对粟裕的性情了如指掌。
向来坦率直言的粟裕,实则少言寡笑,而陈赓则显得颇为随性。两人的初次相逢,似乎即将点燃一场“火花”。刘先胜心中犹豫,不知是否该上前搭个话,以缓和气氛。
粟裕目光如炬,随即严肃地说道:“在部队面前,请保持你的庄重,陈赓同志。”此言一出,陈赓顿时感到一阵惊愕。
“妥当,妥当,粟裕同志,初次见面,我乃陈赓。”一番正式的自我介绍过后,陈赓站在粟裕身旁,神情庄重地拍了一张照片,心中多次冲动想要搭肩,最终还是忍住了。
刘先胜在一旁目睹此景,忍不住哑然失笑。尽管他早有耳闻陈赓的大名,却未曾料想,这位赫赫有名的将领竟然在自己的顶头上司面前也遭遇了尴尬的挫折。
此后,陈赓每次与粟裕相遇都显得格外庄重,心中绝无丝毫戏谑之意。陈赓“畏惧”粟裕吗?非也,只因粟裕身上自然而然散发出的那份“威严”气息。
细览粟裕的战功簿,便能洞悉其惯于以少制多,甚至于在绝境中扭转战局的卓越才能。凭借其出类拔萃的军事智慧与难以捉摸的指挥艺术,使得蒋介石麾下的诸多将领均感头痛,无不心生敬畏。
杜聿明直言不讳地称“粟裕是我一生的劲敌”,而这些辉煌的战绩一旦与向来严谨寡言的粟裕联系起来,即便是陈赓也忍不住面色凝重,肃然起敬。
情形与粟裕无异,瞧他表情严肃,不言笑,因而他也收敛了玩笑的言语。但陈赓与粟裕却是彼此的“莫逆之交”,在高级将领中,他们的交情堪称最为深厚。
事实上,他们的性格堪称完美互补。粟裕性情率真,言辞坦率,陈赓则不拘小节,谈吐间亦显得豪爽。两人相互敬重,情谊深厚,以致于粟裕每逢遇到难题,总是习惯性地首先寻求陈赓的帮助。
在抗美援朝战役之际,因伤病所累,粟裕未能参与其中。陈赓将军归国后,首先便亲自探望了粟裕的健康状况,二人在亲切的氛围中,深入“交流”了朝鲜战场的诸多战事。
1957年,陈赓将军因心肌梗塞首次入院治疗。尽管经治疗后身体状况有所改善,但与往昔相较,已明显大不如前。1961年2月,鉴于陈赓将军的健康状况,毛主席特批其前往上海某医院进行疗养。
未曾想,短短数日之后,粟裕便移至了他的病房相邻之室,这一变故令他喜出望外。原本以为将独自居住,今得粟裕相伴,顿时驱散了孤独之感。
因脑中残留的弹片,粟裕始终承受着极大的痛苦。正是在毛主席的批准下,他得以来到此地疗养。傅涯,陈赓的妻子,回忆起两人重逢的情景时说道,他们相见的那一刻,宛如经历了漫长的分别。
粟裕视察哈军工。
请他休息。
粟裕:先祭陈赓。
“他们日复一日,总有聊不完的话题,尽管彼此相识不久,却常常感到意犹未尽,以至于后来竟然渴望能搬到同一屋檐下共度时光。”
1961年九月,我国杰出的将领粟裕将军踏上东北地区的考察之旅。依循既定行程,他将于11日抵达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届时将在此地与部分教师以及学生代表进行深入交流。座谈议题将围绕哈军工的科研进展、教育理念、管理模式展开,并探讨如何为我国军队培养输送高素质人才。此次访问预计将持续两日。
当日上午,粟裕抵达哈军工。鉴于途中颠簸良久,他方才安顿于招待所,便有工作人员前来请示,询问是否宜先稍作休憩,以便后续在学校开展各项活动。
粟裕闻言轻轻摇了摇头,示意无需暂停休息。工作人员随即提醒道,按照既定安排,他应当先行与学员和教员进行座谈,随即转身,准备离去。
然而,粟裕却将他拦住,并告知:“稍等片刻,得先处理一下我的紧急事务。”
工作人员匆忙询问粟裕究竟发生了何事。粟裕缓缓地叹了口气,感慨地说:“我们还是先去缅怀陈赓院长吧,我心中对他的思念如潮水般汹涌,只是遗憾的是,他已经离我们而去了。”
瞬时,工作人员领悟了其中的意义。紧接着,他们便与学院取得联系,询问是否设有纪念陈赓的特定场所。学院方面回应称,在之前组织的纪念活动中,他们已经设立了一间专门展示陈赓院长生平的纪念室。室内陈列着若干陈赓院长的照片挂件,以及他使用过的一些少量物品。
粟裕闻言,颔首示意赞同。众人随即步入陈列室,一件件展品映入眼帘,一张张图片依次切换。粟裕站在那里,沉默不言,然而从他眉宇间的哀愁与对陈赓的深切缅怀之情,不难察觉他内心的悲痛。
众所周知,粟裕与陈赓二位均为资深革命家,自土地革命战争伊始,便结下了深厚友谊。若论资历,陈赓同志显然更胜一筹。他早年投身大革命,成功考入黄埔军校,并参与了北伐战争。而粟裕同志投身革命之际,陈赓同志已然担任连长之职。
然而,在解放战争期间,粟裕凭借其卓越的指挥大兵团作战能力,接连取得一场又一场的辉煌胜利,最终荣登开国大将的榜首。与此同时,陈赓亦荣获大将军衔。
遗憾的是,陈赓于当年的3月16日在上海不幸离世。至9月,距离他英年早逝,恰好过去了半年时光。
陈赓个性豁达开朗,与人交往融洽,因此在军中与众多战友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从这个角度看,粟裕对他的怀念也就显得十分自然。
粟裕细细观赏了陈赓的每一张照片,方才转身投入接下来的活动。步入学院的机关楼后,他开始与教员及学员们展开座谈,期间,哈军工政治部主任张衍始终陪伴在侧。
与会哈军工的教员与学员们无不洋溢着激动之情,皆因他们对粟裕大将军的赫赫威名耳熟能详。能够参与此次座谈会并亲睹粟裕大将军的风采,让他们倍感荣幸。
在座谈会上,粟裕将军就哈军工的科研进展与在座同仁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尤其是针对武器装备的技术性能,以及我国军队未来武器装备的发展趋势,他分享了自身的见解和思考。与此同时,他悉心倾听每一位代表发言,不时插话,阐述自己的观点。
“老总啊,您简直成了这方面的权威专家了。”
粟裕闻言,轻笑一声,对众人言道:“咱们可不能有丝毫懈怠于学习,尤其是身为高级领导干部。见多识广,自然知识丰富。在这点上,陈院长堪称楷模,他对学习的热爱尤为显著。遗憾的是,他已离我们而去。”言罢,粟裕眼中流露出一抹泪光。
他稍作平复情绪,缓缓说道:“诸位或许不知,我与陈院长同台共事已有多年。回溯至1956年3月,因健康问题,我无法继续承担日常工作,中央遂批准我休假半年。在那段日子里,正是陈赓同志临时代理总参谋部的工作。因此,你们敬爱的陈院长,曾担任过代理总长的职务。他对我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与协助,我们共同工作,相互协作,相互补充,那段时光尤为难忘。希望大家能够认真执行陈院长生前制定的政策和指示,确保其精神得以传承。”
粟裕的话语中,流露出浓浓的怀念之情。因此,也就不难想象,粟裕为何在抵达学院后,首先选择参观陈赓同志生平的纪念室。他们曾携手共事,不仅建立了深厚的战友情谊,更拥有着和谐的同志关系。
正是在此处,粟裕陪伴着陈赓走过了他生命的最后旅程,显得格外平静。想来,在疾病的苦痛中,能有多年挚友的陪伴,亦不失为一种幸运。而当粟裕听闻这一消息后,悲痛欲绝,一度几乎晕厥。
常有人言,身处顺境时坚守初心看似易如反掌,然而在逆境之中,维系自身的原则却显得尤为艰难。此言非虚,逆境之中仍能坚守本心,秉持己见,实乃考验勇气与意志的严峻时刻。粟裕将军所展现的这种精神,对于我们这些后继者而言,堪称学习的楷模。
股票十倍杠杆正规平台有哪些,加杠杆怎么炒股,股票开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